原標題:專家解讀京津冀、汾渭平原春節汙染:煙花燃放仍是重要因素
導 讀
2018年2月16-20日(初一至初五)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、汾渭平原等地經曆了一次大氣重汙染過程。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積極組織專家,對本次汙染過程進行了分析解讀。
1 汙染總體狀況
截止2月20日(大年初五)0時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“2+26”城市有19個城市PM2.5日均濃度超過150微克/立方米,達到重度汙染水平;其中有6個城市PM2.5日均濃度超過250微克/立方米,達到嚴重汙染水平。區域PM2.5日均濃度最高值出現在邢台,2月19日達到366微克/立方米(嚴重汙染);區域PM2.5小時濃度最高值出現在衡水,17日14時達到461微克/立方米。北京市PM2.5日均濃度最高值出現在2月19日,達到141微克/立方米(中度汙染);PM2.5小時濃度最高值出現在19日19時,達到181微克/立方米。
汾渭平原有10個城市達到重度汙染水平,其中臨汾、渭南、鹹陽達到嚴重汙染水平。區域PM2.5日均濃度最高值出現在臨汾,2月18日達到313微克/立方米(嚴重汙染);區域PM2.5小時濃度最高值也出現在臨汾,18日11時達到398微克/立方米。
2 氣象條件分析
2月16日以來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總體為天氣靜穩、風速小的不利氣象條件,大氣汙染物容易累積。受弱偏南風影響,汙染物容易在燕山和太行山沿線的北京、保定、石家莊等城市聚集,18日區域大部的平均風速在2米/秒以下、相對濕度超過60%,晉城等地濕度更升至80%以上(圖2)。
地基雷達觀測結果也顯示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邊界層高度從2月16日-19日(初一至初四)總體持續下降,20日0時邊界層高度低於500米的區域占比超過60%,非常不利於大氣汙染物的擴散(圖3)。北京探空資料顯示17日20時800-1500米有逆溫層,抑製汙染物垂直擴散。長時間的小風、高濕疊加逆溫等不利氣象條件,導致汙染不斷積累和二次轉化,上述區域的空氣質量轉差。
汾渭平原總體為小風,西安、太原等城市平均風速在2m/s以下,並存在一定的近地逆溫,大氣擴散條件較差。同時,西安市相對濕度多在50%以上,對顆粒物二次轉化和吸濕增長有一定促進作用;太原市相對濕度多在20%-60%之間,濕度的影響小一些。
3 汙染成因分析
基於城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,分析春節期間各項主要汙染物(PM2.5、SO2、NO2、CO,以及粗顆粒物)濃度的相對變化,用特征雷達圖反映每日的大氣汙染特征。從圖4可以看出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北京、衡水、鄭州等城市在2月16日(大年初一)都呈現典型的煙花排放汙染特征(PM2.5和SO2相對占比高);隨後(初二至初四),PM2.5依然高的同時,SO2逐漸下降,CO則有所升高,表明煙花汙染影響在初二以後逐漸下降。此次汙染過程期間另一個顯著特征是粗顆粒物和NO2的相對占比均有所下降,表明春節期間施工、貨運等活動量下降,減少了揚塵和機動車排放的影響。
從北京和鄭州的PM2.5組分在線觀測數據也可以看出(圖5),硝酸鹽、硫酸鹽和銨鹽在汙染過程發展期間呈現顯著增長,表明在靜穩、高濕的不利氣象條件下,氣態汙染物的二次轉化對PM2.5貢獻上升。夜間硫酸鹽、鉀離子、鎂離子等組分濃度隨PM2.5升高呈現躍升,表明煙花燃放排放仍是汙染的重要因素。
從汾渭平原的西安、太原市春節期間主要汙染物特征雷達圖可以看出(圖6),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類似,2月16日(大年初一)呈現典型的煙花排放汙染特征,而之後隨著煙花排放的占比逐漸下降;春節期間施工、貨運等活動量下降,也減少了粗顆粒物和NO2的相對占比。
從排放源變化來看,春節期間中小企業大多放假停產,柴油貨車運輸明顯減少;但多數大型企業,特別是鋼鐵冶金、火電、建材等規模以上企業,由於生產工藝特點需要連續生產。對近三年1、2月部分重點工業行業生產活動分析可以看出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鋼鐵、火電和水泥行業1、2月份平均產量相比上一年度12月份有所下降,但仍保持較大規模的生產水平,平板玻璃產量則呈現環比增加(圖7)。
總體而言,春節期間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中小企業生產減少,但大型企業的生產活動沒有顯著下降。此外,春節期間城市人口大量離開,但居民小區集中供暖鍋爐仍在運行,農村居民的供暖需求可能有所增加。綜上所述,春節期間遭遇不利氣象條件時,工業、民用排放疊加集中燃放煙花的影響,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仍易發生大氣重汙染過程,未來還需進一步加大能源、產業結構調整和汙染管控力度。
責任編輯:李偉山
"